查看: 2773|回复: 4

为义工形象注入更多的文化气息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3-10-13 16:03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
有朋友讲,看一些义工论坛和QQ群,感觉总体上和文保、环保、教育、乡村建设等公益团队风格差别较大。后几种团队的论坛,谈专业问题、谈学术的讨论比较多。义工论坛谈爱心的比较多,谈捐款捐物具体活动的比较多。换句话说,她觉得义工论坛文化气息较淡,也缺乏谈专业谈思想的氛围。这位朋友是个学者,她很想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参与义工做一点事情,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。所以她虽然关注义工很久,也很钦佩义工,一直在犹豫是不是要参与。

近年义工组织发展趋势良好,尤其在一些大城市,许多义工受过良好的教育,有不错的学养积累。为什么义工论坛给一部分朋友这种印象呢?

可能是现在义工从事的活动主要以慈善为主,需要的专业技术知识还不是特别多,而其他一些较有文化技术含量的项目尚未广泛开展。社会上对公益的认识还停留在初级阶段,认为公益主要就是献爱心,献爱心以捐赠为主。义工群体不知不觉也受到社会氛围的影响,谈爱心比较多,谈专业技术问题相对较少。文学、艺术、历史、传统非遗等,似乎和献爱心没有直接的关系,谈这些好象是跑题。义工建设是需要深度的理论建构和方略探讨的,可能在很多人意识里这只是少数义工领袖的事情,一般义工无需关注。这样有的义工基本见不到谈公益思想的帖子也就不足为怪了。有的论坛发帖页面预设的主题分类只有具体活动,思想理论文章都没办法发出来。

义工谈爱心当然再正常不过。爱心是义工和社会人士最大的公约数,谈爱心可以争取广泛的社会参与。同时公益是一项长期事业,发展需要广度,也需要深度,学术、思想和专业技术问题的探讨必不可少。义工形象多些文化气息,对吸引各方参与,尤其是文化人群体的参与必然大有好处。那么要给义工形象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,可以往哪些方向努力呢?这里结合部分优秀义工团队的经验试作探讨。

一,工作项目向专业化多元化发展,大力发展文化教育类项目。

二,将文化元素更多注入慈善活动。

三,义工的宗旨需要有更多文化味,团队名称也需要文化内涵。

四,义工的形象设计需要注入更多文化内涵,提升品位。

五,义工需要学习提高,提升内部文化氛围、读书氛围、学习氛围。

六,和文化教育类公益组织及文化团体经常接触,打成一片。


第一个问题。能向专业化发展,义工论坛、义工群讨论专业知识问题的必然会多起来。如献血论坛,很多谈的是医学问题。就是慈善捐赠,筹款、宣传、形象设计、团队管理等也涉及众多专业问题。
文化遗产、教育、国学推广等项目本来就是义工事业的重要项目。曾看过广东佛山地区义工的公益项目列表,助学项目所占比例微乎其微,而且也不是纯粹的捐款助学,是有一定深度的项目助学。现在中西部地区地县义工可能参与助学的最多。如果将来国家政策大为好转,或者农村山区经济水平大大提高,资助贫困生可能不再必要,到时候义工就要考虑转型了。所以,现在提早做文化项目,也是为以后的发展未雨绸缪。
第二个问题。增加义工活动的文化内涵,利于将慈善活动做出深度,利于吸引文化人关注慈善,活动的社会意义也将更为深远。比如敬老项目,如果在做卫生、过生日、送礼物等活动以外分对象开展口述史记录,那么摄影爱好者、纪录片拍摄者乃至历史文化学者等都可以广泛参与进来,活动的感染力、社会影响力也会增强。现在已经有一些义工在做这样的工作,如抗战老兵口述史、非遗传承人口述史、表演艺术家口述史、宗教人士口述史等,非常有价值。
再如助学。放在社会学研究的视角下追踪关注受助学生,如果能前后关注十年十几年,了解他们从上学到就业、辍学、打工、创业、结婚、回报社会等的经历,有百十个案例,就可能勾勒出现实中国的一个横切面。象张彤禾女士写《打工女孩》,助学义工来写这样的题材是特别有优势的。
此外,公益文学、公益电影电视剧、纪录片、歌曲等的创作也亟需开展起来。公益理论的深层研究也需要展开。
第三个问题。义工组织的宗旨应有文化味。就象一个著名大学有校训,义工团队也应该有自己的核心价值观。一些顶尖高校的校训匠心独运、含义深刻,可以说代表着他们的学校精神和基本教育理,无形之中对师生的陶冶和影响是不可计量的。就义工组织而言,如果每一家宗旨都是爱心无限、传递爱心之类,特色就不够显著,也难以更好地在理念上形成凝聚力和深度的感染力。一耽学堂是一家文化义工机构,也兼做慈善,他们的理念之一是“以公益建设文化,以文化引导公益”(见学堂网站),可谓高瞻远瞩,慧眼独具。这方面滴水公益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。
义工组织的名称要取得有美感,有内涵,有意境。格桑花西部助学协会名称就别具匠心。格桑花生长于藏区高寒地带,这暗示了协会的工作地点。格桑花是高原上很普通的野花,寄托了藏族期盼幸福吉祥等美好情感。格桑花貌似弱不禁风,但生命力相当顽强(参考百度百科“格桑花”词条),可能象征着藏区求学的孩子,也可能是助学义工的自况。虽然气候、环境恶劣,但孩子们以及义工群体都是生机盎然的,对未来也都怀抱信心。再如滴水公益和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,命名也都有深厚的文化内涵,已有专文详述。有的义工组织的命名和地方文化结合起来,表现了自身的文化品位和文化诉求,也宣传了家乡文化,很值得倡导。
此外项目名称的表述也应有文化品位。象“大爱清尘”、“让候鸟飞”、“爱在后备箱”等都是不错的范例。
第四个问题。义工网站和徽章的设计应有文化味。说到这里不能不提到麦田计划。麦田的创始人莫凡先生是著名设计师,麦田的网站、徽章设计都很有品味。麦田有一则佳话,某位香港商人看了莫凡的一个设计徽标,很快捐给麦田一百万元,且不问善款用途。可见莫凡的设计打动了他,让他对麦田产生了惺惺相惜之感。
义工的着装也应体现文化味。并不是说衣服要穿得多么豪华,艺术风格很重要。夏天一件T恤衫,可以是很便宜的。象麦田计划的T恤衫价格不高,材料也普通,但是色调明快,设计很有艺术品位,很上层次,令人赏心悦目。麦田人走出去,让人看着精气神都不一样。可以说麦田服装已经成为麦田社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对麦田的内部凝聚力起了很大作用。术业有专攻,团队中没有莫凡这样的艺术人才,强调服装格调有点勉为其难。诚恳希望有专业人士帮助义工做好形象设计,这将是对公益事业的重要贡献。
第五个问题。现在一些义工团体有自己的艺术团、合唱团、戏迷团队、艺术学习班,组织文化沙龙、读书会,组织参观体验非遗、文物古迹等,这都是非常好的尝试。这样让外人觉得义工队伍有生气、有趣味、有品位,可以交到各种朋友,可以有许多收获。如果只是打悲情牌,谈的都是贫困、痛苦,在有些人看来气氛就可能比较压抑,也就不愿经常参与。如果只是谈捐钱,经济实力不强而有其他专长的人可能也就走掉了。

第六个问题。慈善义工和文化义工本是一家。义工并非只是从事义务服务,并非只是不收取报酬。义工、公益,仅从字面理解,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。义工的义字首先代表的是一种道义文化精神。慈善义工和文化义工应被视作一个整体。慈善义工也无妨是文化义工,文化义工不妨也参与慈善。文化教育类义工组织和文化团体文化气氛较好,学术、文艺人才很多,和他们打成一片,对提升义工的内部氛围和整体形象大有益处。。

文化是跨阶层跨行业的通行语言,搞文化利于增强义工组织内部凝聚力,也利于提升组织形象,和各界精英建立联系,汲取更多公益资源。义工是扶贫济困的群体,也应该是修身群体和学习型组织。形成重视文化、学习文化的风气,提升群体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,对义工事业发展至关重要。重视文化建设、有文化内涵的义工团队是最有吸引力的团队,也必然是最有潜力的团队。



发表于 2013-10-13 16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学习学习%%%………………
 楼主| 发表于 2013-10-13 16:20 | 显示全部楼层
莫凡兄设计打动香港商人的例子在网上看过,现在搜不到了,不知是否准确,盼麦田朋友指正。
发表于 2013-10-13 18:19 | 显示全部楼层
团队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很关键呐
发表于 2013-10-13 18:26 | 显示全部楼层
让更多的人了解麦田。。宣传 是重头戏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[注册]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麦田计划 ( 粤ICP备12076381号-3 )

GMT+8, 2024-12-2 18:51 , Processed in 0.080095 second(s), 17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