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3879|回复: 2

(灌水)以“公能思维”解读麦田年会辩题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16-6-19 16:28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本月麦田计划11周年年会辩论会的辩题是:做公益,在乎热心还是专业性?热心,近乎德;专业性,近乎能。或者说两者近乎“公心”与“能力”。德与能何者为先,哪个更重要?这个辩题在公益界由来已久,结论见仁见智。
类似的话题在历史上讨论也很多。南开学校的“公能校训”(“允公允能,日新月异”,“允”是“既”、“又”的意思),实际上也谈的是这个问题。“公能校训”是张伯苓先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来的,同时强调“爱国爱群之公德”与“服务社会之能力”。张伯苓先生说“爱国可出乎热情,救国必须依靠力量”,所以“能力”很重要。他又说“‘公’字最最要紧”。可能他还是将“公心”放在“能力”之先的。“公能校训”的表述,本也是“公”在“能”先。对一个志愿者而言,做公益首先讲“公心”再论“能力”,似乎是应有之义。
不过换一个角度理解,按照“公能校训”的论述,其实“公心”、“能力”是不可分割的,是一个整体。“公”是一种“能”,“能”是一种“公”。既是一体,当然不能分先后,都至关重要。“公能校训”隐含着一种思维方式,且称为“公能思维”,根据公能思维,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。
汉语句子经常是没有主语的,有时人们解读时潜意识中常把主语设定为单数,尤其是第一人称的“我”。“公能校训”所代表的“公能思维”有所不同。公者,团体也,社会也,公能思维是群体本位的,看问题不从“我”出发,必同时从个人、团体、社会三个角度出发,注意身、家、国的多元互动关系。以公能思维来理解麦田这个辩题,“做公益”的主语就可以同时是“我”、“我们”(团体)、“大众”(社会),是复数的。“我们”的公心基于“我”(带头人)的能力,“我们”的能力基于“我”的公心,互为因果。“我”有公心,但无领导力、组织力、传播力,是无法变“我”为“我们”,凝聚起团队,带动大众参与的。而仅有专业能力,无道义感召力,也很难成为众望所归的公益领袖。故“公心”是一种“能力”,“能力”是一种“公心”,“公”即是“能”,“能”即是“公”。
德与能,是不可分割的。公益组织要发展好,光靠情怀和道德绝对不够;只讲专业能力,不讲情怀、道义也断不可行。公益人各有所长,理想的状态,有道义感召力的人做精神领袖,有专业能力的人统辖具体事务;专业社工做核心,热心义工做外围。

发表于 2016-6-20 08:41 | 显示全部楼层
有道义感召力的人做精神领袖,有专业能力的人统辖具体事务;专业社工做核心,热心义工做外围。说的太好了
发表于 2016-6-20 10:05 | 显示全部楼层
说得很好,德与能是不可分割的,也是不可缺少的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[注册]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麦田计划 ( 粤ICP备12076381号-3 )

GMT+8, 2024-12-2 07:19 , Processed in 0.073371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