查看: 3624|回复: 4

[原创]从城市到乡村,从他们到我们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9-6-30 22:5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当初在鄂西北山区的一所中学,江诗信老人、陈志忠先生及我与学生有过一次对面交流。同学们亲切地称来自武汉的江老为“江爷爷”。

我说,同学们为什么要考大学,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吗?我想那是少数杰出人物的追求。我们一般是普通人,我们以后上了大学,定居在大中城市,让自己和父母兄弟过上好一些的日子,这个没问题,这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责任。不过稍有余力的时候,不妨为他人为社会也做一点事情,尤其是为家乡做一点事。这个应该不太难。

我还说,江老生长在武汉,他千里迢迢从武汉来看大家,说明大城市人在关心着山区。江老都这样做了,我们更可以关心自己家乡的建设。

现在看,这里是不是也可以这样说,大学生出身于农村,农民、山区本来是“我们”,不能进了大城市以后就忘了家乡把父老乡亲当成“他们”。或者在跨入强势群体、既得利益群体之后,选择与人民利益对立面的“你们”合流为“我们”,反过来还要欺压农民。这是把“我们”变成了“你们”。

对江老来说,本来山区、农民是“他们”,但他把“他们”当成“我们”,把他们百姓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,和农民、农村学生打成一片。正因为如此,他受到了湖北城乡各界的一致爱戴。江老给年轻志愿者树立了榜样。

农村本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故乡。城市人,无论是从农村走出来的,还是自小生活在城市,都有责任关注农村,关注“他们”。当“我们”走近“他们”,交流、合作、互助、互信,将我们融入他们,将他们融入我们,城乡对立就有减少,社会就会多一分安定,多一分祥和。

因为公益活动城乡交流,从“他们”到“我们”,我有切身的感受。我远比不上江老的境界,我喜欢旅游,行走各地观览山水,顺带参与一点公益活动。几年下来,真实生活和虚拟世界都和志愿者活动的农村基地联系在一起了。和当地城市的网民、志愿者也多有交流,各方志愿者一起关注农村,也在乡村基层结识了不少朋友,大家一起做事。为老乡家的学生寻求资助,如何办好农家书屋,宣传当地的旅游资源,介绍当地的文化遗产,这些是大家共同的话题。以前对这些地方一无所知,也鲜有意识要去了解,在我当地人自然是“他们”。现在大家有了共同的关注点和归属感,无论来自城市乡间,无论来自什么背景,在一起自然会常说“我们”。这种感觉很好。

上网,“我们”都上当地县级网站。很多外地志愿者自己常去或者当地有志愿者朋友活动的地方,各县乃至乡镇的论坛都上,和当地网民版聊。全国最大移民镇柴湖镇发水灾,汉中建中华汉城,北京人士到乐山马边县建学校,襄樊网友骑车探汉江源宣传环保,杭州义工到玉树州走访,陕西白河修高速,湖北郧西发现老宅,都看,都关注。早已不分彼此。

很多城市人都在关心着山区农村。山区农村需要物质救助,也需要情感的关切,需要智力及非物质层面的扶持。城市人也有着回归自然、充实精神、升华人生的天然需求。期待更多的城市网民、知识分子、实业家下乡走动,了解民情,宣传农村,为百姓排忧解难,为地方发展建言出力;也在各县市的网站上和当地的网民、精英交流,共同传播先进的思想观念,探讨地方发展和国计民生,加深城乡的血脉联系。这对社会和谐必然会有促进。

县和农村的安定是国家安定之本。心贴得更近了,城乡的情感能融合了,就不会再有那么多对立。在此馨香祷祝。

2009,6,30于大柴湖论坛回复《多一些我们,少一些他们》
发表于 2009-7-1 11:09 | 显示全部楼层
我们的家乡,我们的父老,我们的兄弟姐妹,我们的大山,我们的城市。。。。。。
发表于 2009-7-5 16:29 | 显示全部楼层
达先生总在不停的思考着,所以我们就可以不停的学习着,呵呵,谢谢,真好![em45]
发表于 2011-6-7 19:46 | 显示全部楼层
不要有他们的想法,我们都是我们!
发表于 2011-6-28 13:51 | 显示全部楼层
人和事都是在变化着得,能一直做“我们”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,当然也不是很难的事情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[注册]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麦田计划 ( 粤ICP备12076381号-3 )

GMT+8, 2024-12-5 11:20 , Processed in 0.075135 second(s), 18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3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